蘭州黨員老夫妻潛心收集紅色物品 用收藏耕織紅色文化
“你未盡的事宜,,我要繼續(xù)努力奮斗,把紅色文化收藏和集報事業(yè)進行到底,,再創(chuàng)輝煌,,取得更大成就。把紅色文化收藏和集報事業(yè)傳承給兒女,、孫子,,讓這一事業(yè)永遠飄揚?!?/p>
2020年初春,,曾參加抗美援朝的老兵蘇留曾去世后,王秀珍老人靜靜地坐在家里,,看著無數(shù)的紅色藏品,,緩慢地找出那本泛黃的筆記本,用寫信的方式給老伴蘇留曾寫下這段文字,,以表紀念,。
蘇留曾和王秀珍都是老黨員,1963年兩人結(jié)婚后,,一直想通過收藏紅色物品的方式,,詮釋作為黨員的一片赤子情。
1964年,,蘇留曾從部隊轉(zhuǎn)業(yè)下來,,帶著萌生已久的想法,老兩口開始謀劃收藏紅色物品,。
“先從收藏報紙開始咋樣?”
“只要是能傳播紅色文化,,正能量就行,。”
老兩口一拍即合,,從1966年開始,,之后的50多年,他們省吃儉用走遍了北京,、新疆,、廣州、遼寧,、西藏等28個省份,,行程15萬公里,收藏了老報紙、老照片,、老畫冊,、雷鋒紀念章等數(shù)萬件紅色藏品。
今天,,走進城關區(qū)定西路長城山海苑南苑的2號樓,,一出電梯再拐個彎,就能看到一間掛著“蘇留曾報藏館”牌子的房屋,。推門進去,,一屋子擺放整齊的紅色收藏品便立刻映入眼簾。
據(jù)了解,,這里收藏的報紙從時間上涵蓋了自清朝光緒年間,、民國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后,,跨度超過1個世紀。此外,,還藏有絲綢報,、傘報、號外報紙等各類珍品報,。
“這是中共七大當天的報紙,,有幾十種?!?/p>
“這是香港回歸,、澳門回歸時候的報紙?!?/p>
“這是甘肅日報,、蘭州日報……報道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的?!?/p>
……王秀珍一邊擺放著報紙展板,,一邊給來參觀的群眾講解。王秀珍說,,現(xiàn)在她這里有13萬余張報紙,、幾萬份創(chuàng)刊號,5萬只胸章和數(shù)不清的紅色文化物品,。
除去報紙,,王秀珍還收藏了涉及政治、文化,、教育,、體育,、寫作、婦女,、詩歌,、衛(wèi)生、健康,、老年生活,、趣味圖片等40多個門類的書籍;糧票,、布票,、油票、購物證等票據(jù),、軍用物品,;紅色書籍5000多冊,紅色宣傳畫200多幅,。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黨史,、學習黨史、銘記歷史,,王秀珍把自己家改造成了一座紅色文化展覽館,,還將這些藏品帶出了家門,辦起了“流動博物館”,。
2000年,,蘇留曾和王秀珍的人事手續(xù)移交到蘭州市軍休三站后,他們多次在軍休三站向軍休人員,、幫扶村,、學校、多個社區(qū)義務講黨課,,宣講抗美援朝精神,。
現(xiàn)在,王秀珍身體雖然消瘦,,但說起紅色文化,,依然是精神滿滿。每逢黨和國家重大的紀念日,、黨代會等期間,,王秀珍都會舉辦各種展覽,。
2022年“雷鋒紀念日”到來之前,,蘭州市軍休三站與王秀珍所在的甘肅省收藏協(xié)會紅色文化收藏專業(yè)委員會簽訂《共建協(xié)議書》,成立了“紅色教育基地,。期間,,王秀珍老人還在定西南路社區(qū)舉辦了紀念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fā)表59周年展覽,,展品中有學雷鋒系列剪報、照片,、畫刊,、雜志等,這些數(shù)量超過千余件的展品都是王秀珍和蘇留曾通過舊書攤,、舊書店,、古玩商場等途徑收藏的。
王秀珍說:“老伴雖然走了,,但這些紅色藏品就像我們的孩子,,我要守護好他們,宣傳好這些黨史,、這些紅色故事,,才不辜負老伴,這是他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這些年,,王秀珍曾榮獲甘肅省“學雷鋒標兵”,、省和蘭州市“三八紅旗手”、全國商業(yè)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疤K留曾藏報館”也在2005年被中國報業(yè)協(xié)會集報分會評為優(yōu)秀藏報館,2013年又被評為“全國三星級”藏報館,。
在市軍休三站工作人員的幫助,、扶持和宣傳下,現(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蘭州市民知曉了“蘇留曾報藏館”的故事,,知曉了王秀珍和蘇留曾老人跨越世紀的忠貞愛情。50多年的堅守,,讓人們每次前來參觀時,,都能透過這些紅色收藏品與過去的歲月對話、共鳴,,也能不斷以此為“鏡”,,不斷照亮并審視自己的初心。
今天,,王秀珍將紅色收藏,、講解、展覽作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敖^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了解革命歷史,讓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做‘紅色收藏’,,不為金錢,只為情懷,?!蓖跣阏淅先苏f,“這些藏品背后,,有著許多感人的故事沉淀著歷史,。希望能以此激勵更多的年輕人不忘初心、奮發(fā)前進,,建設祖國,,不負先烈期望?!?/p>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譙喜龍 唐 瑞 通訊員 王 靜 馬儒玲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zhuǎn)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