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碾的灰陶
再次來到距武山洛門1.5公里洛禮線東山腳下的趙家碾灰陶窯,,是在冬陽下的午后,,距離上次已經(jīng)五年了。
穿村過巷,,轉(zhuǎn)過幾條田埂,,我們來到到趙家碾窯上,。遠遠看到山腳窯洞門口,有一個人干活的身影,。走近一看,,就是灰陶窯主人張元林在曬胚子,,轉(zhuǎn)身與我們熱情的搭話,聽著我老同學張君成說明來意:想看看灰陶制作,。他一邊笑著說彥林在窯里干活,,一邊接過我遞過去的煙,一邊忙著曬糟肉黑碗胚子,。連日的陰冷,,難得今天有好太陽,窯門前地上擺滿黑碗胚子,。我抓緊拍了幾張照片,。
窯門口用竹桿弓起苫著塑料,聽同學說,,是為了避風保暖,,我倆弓著腰走進窯,窯地面低于窯口平面,,里面很溫暖,。窯門右側(cè)是一個塊煤爐子,爐火正旺,。窯門口左側(cè)臺上,,坐著張彥林,正在轉(zhuǎn)盤上忙著做陶胚子,,滿臉笑容,,與我們打招呼,說話間一個胚子做完,,他熟練的用雙手端下,,小心翼翼地放在前面地上的托板上。停下了手中活,,站起身來在旁邊的一個瓦盆里搓了搓,,我倆順著手勢看去,只見瓦盆里是黃豆般大小的泥粒,,原來是手上搓下來的,,我倆驚嘆,是呀,,這要多少個日子呀,,將近滿滿一盆,他客氣地讓我倆坐下,。他一張清瘦的臉溢滿笑容,。又聽見老同學介紹說,我們同齡,,可他臉上白晰,,估計是常年窯里干活曬不上太陽的緣故,,聊過片刻,他又邁上臺階干活了,。
他坐下來,,彎下腰雙手拍打剛才上到轉(zhuǎn)盤中心的一棒泥,摶攏樹立好后,,拿起一根一米長的圓木棍,,用一頭挑入地上圓轉(zhuǎn)盤邊上洞穴口,使勁一撥,,轉(zhuǎn)盤逆時針快速旋著,,然后用兩只手摶攏著泥棒按照順時針方向,從上往下約半尺長度處滑下,,又返回向上,,到達頂部,,用兩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順著逆向轉(zhuǎn)動,,捏出小碟形狀,抽出右手,,順勢彎向右邊臺上一個碗中,,蘸一下水,返回來順著轉(zhuǎn)向抹在碟狀毛胚里,,頓時光亮亮的,,兩只手順勢再捏摶,碟狀毛胚變戲法似的,,轉(zhuǎn)眼變大,,不一會兒一個碗就在泥棒頂端轉(zhuǎn)動,他又用右手在右側(cè)水碗旁拿過不到半尺長的細線,,雙手各握一端,,在旋轉(zhuǎn)的碗底輕輕一繞,便放回原處,,便雙手端下一個碗來,,放在眼前,若不是親眼所見,,我真的不敢相信,,灰陶就是這樣變戲法般的制作出來的。其實看是輕巧,,但功夫就在手上把握,,我還一直以為有模型,張彥林師父笑著說,,所有的陶器制作,,大到口徑四十厘米的瓦盆,,小到十厘米左右的黑碗,都是靠雙手這樣制作出來的,,我真的感嘆這門神奇的傳統(tǒng)手藝,,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凝聚了勞動人民的多少智慧,!
張彥林師父周而復始地這樣做著一個又一個胚子,。他哥哥走進來坐下,和我們閑聊起來,,說起了灰陶歷史:現(xiàn)在記載說灰陶制作是明朝開始的,,其實應該更早些,他笑著說,,你看看咱們坐的這個窯,,箍窯時挖出好多灰層,估計是當時山勢滑坡造成的,,還有大量宋代銅錢,,有至道元寶、祥符通寶,,他掏出鑰匙串,,上面就有這些銅錢。我們站起來四處查看,,這個窯向左向右各有一個套窯,,里面放滿好多晾干的胚子,有瓦盆,、瓦罐,、瓦燈和瓦壺之類。窯頂有兩道灰土痕跡,,在縫隙中還看到了一個銹跡斑斑指頭大小的東西,,好像是箭頭之類。他轉(zhuǎn)身走進左側(cè)的套窯,,拿出一個紅色陶罐,,估計是祭祀時裝東西用的,約有四十厘米高,,略呈直筒型,,殘缺一只耳,說是從窯前面地下挖出的,,伴有銅錢出土,,這個紅陶罐說明了灰陶窯的歷史,說鎮(zhèn)窯之寶也不為過,。
我們走出來,,順著小路向山上爬,,一煙功夫,便站到一個枯草坪向山下望去,,才知我們已爬到第三個階梯臺階上,,可能就是張元林師父說的三坪吧,說附近還有三四個灰坑,。對面南山腳下的窯就叫閆家窯,,估計是與趙家碾最初叫閆家寺緊密相連的吧。所有這些有關(guān)歷史的東西,,留給歷史學家去考證吧,,但卻從側(cè)面說明了趙家碾灰陶窯的悠久歷史。右側(cè)依山呈現(xiàn)一個個窯洞口,,如老人們的眼睛,,注視著山下的村莊和日夜不停的南河水。走近一看,,是一個荒廢了的灰陶作坊,,洞口堆著坍塌下來的土塊,我弓著腰鉆進去,,里面很寬敞,,是二重的,,窯連著窯,,洞中左側(cè)地上有一扇石鑿的轉(zhuǎn)盤,中間有軸,,上面落著厚厚的積土,,顯然是停用好久了。我用腳一撥,,馬上轉(zhuǎn)起來了,。邊上有瓦罐,瓦盆,,看來是做胚子時用來盛水和調(diào)細土用的,,旁邊有兩三個瓦盆,地上有好多碎陶片,,二重窯里有一堆淺紅色粘土,,看來是制胚時剩下的。貓著腰鉆出來,,旁邊連著兩個小窯洞,,頭伸進洞里,一個里面是破碎的泥胚,,看來是貯藏室,;另一個洞口很小,,是桃形的,洞口經(jīng)過煙熏火燎,,下邊還有兩個小小的洞口,,一個供燒火,一個是掏灰用,,地上有殘存的灰燼,,洞里是紅色的,那是高溫煅燒過的緣故,,顯然是燒制的灰陶窯,。爬上去,頂部用磚箍著,,只留著一個方方半尺的口,,想必就是煙囪??磥?,這三個窯是一戶人的一個完整灰陶作坊。轉(zhuǎn)過去,,有好多這樣的窯,,證明了猜想是正確的。每一戶的窯旁邊都丟棄著破碎的,、變形的各種灰陶,。
下山時,思緒萬千,。從看到制陶手藝的精湛感嘆到灰陶窯的坍塌沒落,,讓人的心里頓時有了空落落和涼颼颼的感覺,如此情形,,集中體現(xiàn)著灰陶窯的發(fā)展狀況,,當然體現(xiàn)了張元林弟兄兩個的擔憂,一年又一年中,,他倆不知道灰陶窯到底還能支撐多久,,十年、二十年,,這門傳承了幾千年的手藝瀕臨著消亡……
多希望有關(guān)方面能夠給予關(guān)注,,讓其發(fā)展下去!
□毛韶子
版權(quán)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zhuǎn)載稿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