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的“牛腹渡河”
在青海貴德,、循化到甘肅的積石山、永靖黃河沿岸,,有一種獨特的渡河工具,,那就是“鉆牛皮胎橫渡黃河”,,也稱“單個渾脫載人渡河法”,。
經(jīng)營此職業(yè)者多為撒拉族和回族水手,,他們從小在黃河邊長大,人人嫻熟水性,,并且練就了一身的膽識和勇氣,,他們在家門口從事著短途水上運輸業(yè),。這種獨特的渡河方法對身居蘭州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只聽說過但從未見過。
處于黃河中上游交匯處的蘭州市區(qū),,被水流湍急的滔滔黃河分為南北兩部分,市民群眾往來十分不便,。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只有建成于清宣統(tǒng)三年(1909年)的一座中山橋,而遠離鐵橋過河辦事和居住在夾河灘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出售農(nóng)產(chǎn)品的人們,,只能在固定的渡口以扯船或羊皮筏子(蘭州人又稱排子)為交通工具,,此外別無其他辦法,往來十分不便,。1959年后,,才有從山字石市委碼頭到廟灘子輪渡通航,,票價5分錢,極大地方便了群眾,。
作為渡河交通工具來說,,最多最普遍的就是靈活機動性強的羊皮筏子。正規(guī)的蘭州羊皮筏子(排子)由13個皮胎組成(上下各4個,,中間5個),,多在固定渡口候客。但對居住在雁灘,、馬灘等夾河灘上的個體農(nóng)戶由于條件限制,,他們的羊皮筏子就簡陋的多,由5至10個不等的皮胎編扎而成,,原因是運載量少,,上水后人扛也輕便省力。但還有一種抱單個羊皮胎渡黃河的方法,,蘭州人稱“單抱兒”,,但必須是嫻熟黃河水性的水手。他將衣物裝入羊皮胎,,吹足氣使之膨脹入水,,左臂緊抱羊皮胎,右臂當漿劃水,,也就是蘭州人說的單膀子,,雙足擊水,順流而下,,快如離弦之箭泅渡過黃河,。到目的地從皮胎內(nèi)取出衣物穿戴好,臂下夾上折疊的皮胎就走,,方便省力,。古人有詩云:“不用輕帆并短棹,渾脫(皮胎)飛渡只須臾,?!钡荒苁莻€人渡河行為,不能載客,。
而在青海貴德,、循化到甘肅的積石山、永靖黃河沿岸,,卻有一種更為獨特的渡河工具,,那就是“鉆牛皮胎橫渡黃河”,也稱“單個渾脫載人渡河法”。其方法是將人和物從牛皮胎臀部大口裝入扎牢,,再從前肢吹足氣扎緊,,推入黃河水中,水手騎在牛皮胎上,,在激流中雙足擊水,,單臂劃水搏浪渡河。到彼岸后松開大口,,放出乘客,,各奔東西,方便快捷,。經(jīng)營此職業(yè)者多為撒拉族和回族水手,,他們從小在黃河邊長大,人人嫻熟水性,,并且練就了一身的膽識和勇氣,,他們在家門口從事著短途水上運輸業(yè)。這種獨特的渡河方法對身居蘭州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只聽說過但從未見過,。
1956年夏天,有一位借住在七里河吳家園親戚家的河州撒拉族韓姓男子,,他性格憨厚耿直,,為人豪放,人們稱其韓撒拉,。時年約40來歲,,是個冬閑夏忙吃黃河筏運飯的把式,經(jīng)驗豐富,。在木筏,、皮筏上當過水手,能吃苦,,曾隨木(皮)筏多次到過中衛(wèi),、寧夏、包頭,。解放以后,,交通運輸業(yè)飛速發(fā)展,公路鐵路運輸四通八達,,且運價低廉,。故黃河上的水運業(yè)逐漸萎縮衰敗,,他僅參與過幾次往中衛(wèi)筏運木材的臨時工作,,公私合營時又錯失進入木材公司的機會,只得干不穩(wěn)定的臨時工,。那時候,,七里河黃河大橋還未開建,,從七里河到河北十里店必須繞道中山鐵橋,南北兩岸來往不便,,只有幾架羊皮筏子為行人擺渡,,且無固定時辰。此時韓撒拉在親戚的攛掇下,,干起了“鉆牛皮胎橫渡黃河的營生”,,試圖將這一奇特的渡河方法引入蘭州。
每天上午太陽升起時,,他挾上牛皮胎,,徘徊在小西湖至鄭家莊的河堤上招攬乘客。他的渡河方法是每次只能運載一名乘客或少量物品,,且必須鉆進牛皮胎,,然后扎緊吹氣,再將牛皮胎入水劃向彼岸,,每次收費2角錢,。對于這種新奇獨特的渡河法,看得人很多,,特別是節(jié)假日,,圍觀者云集,有陸軍總院,、附近企事業(yè)單位職工以及西北師院的師生,,但人們還是不敢輕易一試。
我的同事,,原蘭石廠鉆井機械分廠的機修鉗工趙海永,,是家住吳家園的老戶,當年只有十三四歲,,在暑假期間多次跟隨觀看這位撒拉族男子奇特渡河法,,還親自體驗過一次。因為認識,,往返僅收取他2角錢,。趙海永告訴我:“渡人的牛皮胎里面磨得很光滑,有些潮,。當我鉆到里面后,,他就將皮胎大口捏作一團,用皮繩子扎緊,,然后從前肢口撲哧,、撲哧地一口接一口往里吹氣,只吹幾十下,皮胎就鼓起來后緊扎吹氣口,,再將滾圓的牛皮胎推入黃河激流,,夾在左臂腋下,右臂劃水,,雙腿呈蛙式蹬水直向?qū)Π?。剛開始我頭暈胸漲,憋得有些難受,,慢慢地就適應了,,蒙蒙亮光透入牛皮胎內(nèi),里面很涼爽,,嘩嘩的流水聲聽得自然親切,,前后不到10分鐘,就到對岸河邊上,?!?/p>
由于看得人多,體驗鉆乘者甚少,,故生意不是太好,。無奈時間不長,這位撒拉族水手就告別親戚回到河州老家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務農(nóng)去了,。
□柏敬堂
版權(quán)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zhuǎn)載稿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