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古玩城賞會字畫
閑逛金城古玩城總是有收獲的,,暮春在云窗軒看到何士驥,、馮國瑞書贈輔丞同學條幅,,承蒙女軒主允許拍為照片,,在潤軒堂看到金祖康山水,又蒙馬堂主傳來清晰電子版,,甚為感謝,,謹將兩種字畫賞會如下。
何士驥、馮國瑞詩幅
何士驥(1893年-1984年),,字樂夫,,浙江諸暨人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馮國瑞(1901年-1963年),,字仲翔,,天水人,1926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兩人師從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刻苦學習,,更上一層樓,,業(yè)臻于精,在史學,、文學,、考古學方面取得豐碩成果,1946年前后期同為西北師范學院教授,。1946年,,學生輔丞畢業(yè)獲兩位教授題詞送別。
何士驥為甘肅考古作出過重要貢獻,,研究金文,,愛書金文,并常以自作詩贈人,。經金石家金祿,、童定家、教授王傳明先生辨認,,其書作釋文如下:“一堂聚首嘆蹉跎,,判袂今朝喚奈何。值此神州多難日,,相期共舞魯陽戈,。 輔丞同學畢業(yè)紀念 何士驥樂夫于蘭州?!扁j白文“樂夫印”,。其中的“判袂”的“判”,多了一撇,,成“物”,,或何先生有所本。但“物袂”講不通,而“判袂”指分袂,,離別的意思,,宋人范成大《大熱泊樂溫有懷商卿德稱》有句“故人新判袂,得句與誰論,?”可證,。“魯陽戈”,,典出《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抅難,,戰(zhàn)酣,日暮,,援戈而揮之,,日為之反三舍?!焙笥米魅肆偬斓谋扔?。 何士驥的贈詩寫師生一場,畢業(yè)分別在即,,自有不舍之情,,但也無可奈何,企盼能夠結束戰(zhàn)亂,。
馮國瑞為“隴南才子”,,精通文學、史學,、考古,、金石,工詩詞書法,。他以行書錄就辛棄疾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略識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稼軒《丑奴兒·秋》/輔丞仁弟雅正,,卅五年冬 馮國瑞,。 ”鈐白文“馮國瑞印”、朱文“仲翔”印,。
《丑奴兒》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題為《書博山道中題壁》,,“而今略識愁滋味”,,作“而今識盡愁滋味”。系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
這是辛棄疾過博山(在今江西廣豐西南)時所,。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反襯如今嘗盡愁苦而有愁難吐的壓抑心情抒發(fā)了關懷國事,,懷才不遇引起的哀愁。寫得跌宕有致,,感人至深,。馮國瑞之所以書此詞,乃是告誡剛畢業(yè)的輔丞同學,,人生的道路漫長,,要憂國憂民。馮書結體寬博舒展,,豐腴圓融,豪邁奔放,,自有蘇東坡書法的韻味,。
金祖康山水
在金城馬氏軒潤堂看到一幅山水畫,遠峰高聳突兀,,人字瀑布飛瀉,。中景為一平臺,茅屋數(shù)椽,,柴扉柵欄,,掩映在紅樹蒼柏之下。
近景雙松郁郁,,矗立河邊,,古干老鱗,虬枝髯鬣疏密有致,,點綴紅葉,,與中景呼應,以點明秋景,。稍上尚為彎曲溪流,,木橋臥虹,漁翁佝僂身軀,,扛網過橋,,遙望曲徑之上家園,自有一番歸屬感,。
整幅畫作,,繁密舒朗得體,氣勢充沛,高遠幽靜,,秀潤渾穆,,營造出桃源出世恬淡之境,令人神往,。
畫幅上部自右到左有三段題詩,,對此畫作出闡釋,各盡其妙:右側題:“網得江鱸賒酒歸,,滿山紅葉映新暉,。掩扉邀酌/山前月,沉醉胡床欲息機,。壬午殘夏,。/燦閣老叔法正,亞莊金祖康畫于蘭州五泉山,?!扁j白文印“紹興金氏”、朱文印“亞莊”,。系“壬午”,,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殘夏,,浙江紹興金祖康(字亞莊)寓居蘭州五泉山時所繪,題贈“燦閣老叔”,。
緊挨金祖康題詩為葉寓塵題詩:“何處塵寰可息機,,小橋溪水/到柴扉。松巖一瀉白云靜,,落日山空漁父歸,。甲申歲寓塵題?!扁j白文印“寓塵”,。時在“甲申”,即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葉寓塵(1915年-1974年),名葉惟熙,,蘭州人,,詩詞書法篆刻皆精。
左側為馮國瑞題詩:“竦峙雙濤魯兩生,,溪山酷似王/叔明,。煙波莫怨歸來晚,,收網/入山總未深。/亞莊兄近作精進,,大似山樵,,狂喜叫絕,為寫/廿八字,,馮國瑞時客五泉,。”鈐朱文印“仲翔”,,白文印“馮國瑞”,。
“魯兩生”典出《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漢初,,叔孫通欲為劉邦定朝儀,,征魯諸生三十余人,有兩生不肯行,,謂叔孫通所為不合于古,。叔孫通笑其為真鄙儒,不知時變,。后以“魯兩生”指保持儒家節(jié)操,,不與時俗同流合污的代表人物。王叔明即元代畫家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故題跋稱金祖康“近作精進,,大似山樵,狂喜叫絕”,,為此寫廿八字七絕,,予以表彰。王蒙師法董源,、巨然,,集諸家之長自創(chuàng)風格。與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合稱“元四家”。馮國瑞將畫幅中的漁父認定隱居亂世的“魯兩生”,,也有出世之感喟,。
畫幅下右側鈐白文“波羅蜜室詩畫金石壽”印,似為受贈者“燦閣老叔”的印章,。
下左側鈐白文“麥積山館”,,應為馮國瑞的藏畫印,。從中可知,此畫原在燦閣老叔手中,,后由馮國瑞收藏,。
□鄧 明 文/圖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