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精湛 保護修復功夫了得
何謀忠精心修復破損善本
文縣志
善本修復前
善本修復中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檢查劇本修復情況
古籍作為聯(lián)通古今文化的重要介質(zhì),,它帶著濃縮的生命記憶,在浩如煙海的書卷里,,記錄著舊時過往的點點滴滴,,保存著文明的火種,,是現(xiàn)代人窺知過去世界的窗口。
經(jīng)過千百年時光流傳,,因書頁紙張內(nèi)部成分的變化和人為,、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的破壞,很多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有的老化,、酸化、絮化,、霉變十分嚴重,;有的水濕或油漬粘連成塊狀;有的蟲蛀鼠咬成篩狀;有的煙熏火烤,、風吹日曬書頁脆裂破損嚴重,。
“這就需要及時修復,要有專人為它們洗去污漬,,修補破洞,,重訂裝幀等修復,連同縮微復制,、電子掃描等,,以保古籍延年益壽,對于賡續(xù)歷史文脈,、傳承民族記憶至關(guān)重要,。”對于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主任徐雙定來說,,古籍修復,,就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刻不容緩,。
古籍修復 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技藝
古籍修復技術(shù),,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技藝。它伴隨著我國古代書籍裝幀技術(shù)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隨著裝幀技術(shù)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歷代古籍修復工作者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了古籍修復的高超技藝,。
可以說,古籍修復技藝的價值已經(jīng)與古籍融為一體,,同時也為甘肅古籍的傳播和再利用,,不斷創(chuàng)造著可能和奇跡。
“保護搶救古籍,,無疑就是搶救一個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在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主任徐雙定的心中,,這項工作的意義重大,。
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shù)》就記載著:“書有毀裂,酈方紙而補者,,率皆攣拳,,瘢瘡硬厚。瘢瘡于書有損,。裂薄紙如薤(音械)葉以補織,,微相入,殆無際會,,自非向明舉之,,略不覺補?!边@應是文獻中有關(guān)古籍修復的最早記錄,。
“自晉代已前,裝背不佳,,宋時范曄始能裝背,。”(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
“所謂裝背,,就是裝褙,、裱褙?!备拭C省古籍保護中心古籍修復科原科長,、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甘肅傳習所導師助理何謀忠介紹道。到了唐代,,朝廷在弘文館,、崇文館里都設有專職的熟紙匠、裝潢匠,,專職從事宮廷中書畫裝裱工作,。唐以前,由于古籍裝幀形式以卷裝為主,,古籍的裝裱,、修復被稱作裝潢、裝褙,。
迭代傳承 古籍修復師承有序
源于流傳久遠的古籍收藏和保護歷史,,我省迭代傳承的古籍修復技藝具有深厚的流傳基礎(chǔ)。
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內(nèi)設甘肅省古籍修復中心,,并掛牌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及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人才培訓基地,。經(jīng)多年傳承發(fā)展,逐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結(jié)合的修復專業(yè)人員隊伍,。
說起甘肅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發(fā)展,,就一定要說到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導師、全國古籍修復技藝評審委員師有寬,。這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曾以一己之力承擔起甘肅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工作?!?961年,,文化部舉辦第一期古書裝訂技術(shù)培訓班,,館里選派我赴北京圖書館學習,拜師我國古籍修復國手張士達先生潛心學習古籍修復技藝,,收獲頗豐,。”回館后,,師有寬繼續(xù)從事古籍修復裝訂等工作,,先后帶徒十多人,進而形成了我省古籍修復的師承體系,。如今,,已81歲高齡的師有寬依舊精神矍鑠,回憶起往事臉上露出了溫暖的微笑,。
2015年,,文化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甘肅設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聘請師有寬為傳習導師,,并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標志著古籍修復這一傳統(tǒng)技藝在甘肅的傳承發(fā)展進入全新的歷程,。
從家學到師承師有寬先生,,何謀忠也是我省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中的重要一環(huán)。何謀忠出生在一個字畫裝裱世家,,新中國成立以前爺爺就在城里開了一家裱糊鋪,,爸爸承襲家業(yè),他也從小耳濡目染,,對字畫裝裱有了一些了解,,時不時還會給他們打打下手。2011年,,甘肅省圖書館成立古籍修復中心,,何謀忠又回到了“裱糊匠”的崗位上,跟著師有寬先生學習古籍修復,。在師先生系統(tǒng)地,、手把手地教學下,他在字畫裝裱之外,,對古籍修復技藝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目前,以師有寬為主要傳承人的師承系列和以何謀忠為接續(xù)的裝裱工藝家傳系列,,在2009年甘肅省古籍修復中心成立后,,共同組成了專家力量強大的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中心。
近年來,,中心在不斷發(fā)展壯大過程中,,不但完成了多項省內(nèi)各收藏單位的珍貴典籍書畫修復,,還培養(yǎng)了一支不斷成長的年輕修復師隊伍。其中,,康麗萍,、王巖、蘇國艷,、楊麗等多半都是90后甚至是00后的年輕人,近年來,,他們先后加入了傳習所,,或從我國第一批古籍修復專業(yè)本科畢業(yè)后進館成為年輕一代的修復師。他們在傳習所師從古籍修復科科長何謀忠繼續(xù)開展修復實踐,,潛心鉆研古籍修復技藝,,延續(xù)并拓展著這份任重而道遠的神圣使命。
科學規(guī)范 才能見到千年遺存
古籍修復,,是對古籍的搶救性保護,,是修復師與古籍之間的深度對話,需要修復師高超的技藝,、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和科學規(guī)范的操作流程,。
古書修復一般分為三個步驟:即準備、修補和復原裝幀,。
“一本書的修復從制定修復方案開始,,這是修復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我館修復古籍的制度,?!焙沃\忠告訴記者,每次制定修復方案,,所有的修復師都會一起參與,,首先要檢查書籍保存狀況、確定破損原因,,商量怎么修,,用什么紙張等等,最終制定一個非常詳細的修復方案,。
其次,,便是要分解書籍。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書籍因水浸,、霉變發(fā)生粘連的情況,還要選擇“干揭”“濕揭”“蒸揭”“粘揭”等技術(shù)措施,,把整冊書籍分解成單張書葉,。修補過程中,,主要是將書葉上面蟲蛀的破洞、鼠嚙的殘缺以及霉變的部位,,用與書葉紙張顏色類似,、薄厚相仿的中國傳統(tǒng)手工紙當作“補丁”,將破損部位補好,。這個過程中,,要用到“遛(補)書口”“補破洞”“托紙加固”“噴水壓平”“剪齊”“撴齊”等技法。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果發(fā)生與修復方案不符的情況,,還要再集中進行研討,不能私自更改,?!焙沃\忠說:“ 然后就是復原裝幀,即將修補好的書葉集中在一起,,按照修補之前的裝幀形式還原,。修復完成后,驗收環(huán)節(jié)需要修復者本人,、修復管理者,、質(zhì)量驗收員三人認可并簽字才算通過,而且所有的過程都需要在檔案中有記錄,?!?/p>
“從清洗、配紙,、修補,,再到去邊、壓實,、裝訂,,可以說,修復古籍依靠的就是‘指尖功夫’,?!痹?0后古籍修復師康麗萍手中,如此復雜的流程已經(jīng)能夠憑借肌肉記憶而行云流水般完成,,實際上這也是無數(shù)次精益求精換來的成果,。她告訴記者:“其實直到現(xiàn)在,每一次修復還是要屏氣凝神,,那細小的鑷子捏住的紙片僅有平方毫米大小,,還要用毛筆尖均勻地刷上特質(zhì)的糨糊,再小心翼翼地貼在書頁的殘破處,,這才能完成成千上萬次修復古籍中的一個微小環(huán)節(jié),?!?/p>
“在修復工作中要遵循古籍修復的‘四大原則’?!焙沃\忠說:“其一是‘整舊如舊’,,即保持古籍的‘文物性’、‘資料性’和‘藝術(shù)性’,,也就是保持古籍的原貌,。其二是‘搶救為主,治病為輔’,,這是一個按輕,、重、緩,、急合理排序的科學理念,,主旨是要集中力量優(yōu)先修復那些毀壞嚴重,,瀕臨滅絕的古籍,。其三是‘最少干預’,就是要把對古籍的修復始終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將修復行為對古籍造成的影響降至最低,。其四是‘過程可逆’?!?/p>
理論+實操 修復人才遍地開花
據(jù)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有古籍大約5000余萬冊,其中破損的超過1500余萬冊,,全國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專業(yè)人員約300余人,,按每人每年平均修100冊計算,大約需要500多年才能修復完成,,修好的古籍再次破損的情況還不計在內(nèi),。由此可見,古籍修復工作量之大,,古籍修復人才培養(yǎng)之重要,。
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甘肅作為文化大省也由此邁開了古籍保護修復的新步伐,。2015年,,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在甘肅設立了修復技藝傳習所,這是全國首批確立的5個修復技藝傳習中心之一,,確立了甘肅省古籍修復中心作為西北地區(qū)古籍修復技藝培訓基地的地位,。
甘肅省圖書館被授予國家級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并成立了甘肅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傳習所之后,連續(xù)舉辦了5期國家級的培訓班和兩期省級培訓班,,在全國公共圖書館界首次申報了甘肅省非遺項目,,并在甘肅一些地,、縣設了8家修復技藝傳習點,形成了甘肅全省良好的古籍修復技藝傳承環(huán)境與氛圍,。
同時,,對省內(nèi)古籍收藏大館天水市圖書館、西北師大圖書館,、蘭州市圖書館等單位的古籍修復工作開展也進行了指導,。
“近年來,我們積極采用‘理論+實操’的形式廣泛開展專題培訓,,讓來自全省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以及博物館系統(tǒng)的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接受最基礎(chǔ)、最實用的古籍修復系統(tǒng)培訓,。力求在每一期培訓結(jié)束后,,都能讓學員們回去后能夠立馬上手按照科學、正確的方式來修復好所在單位保存的文物古籍,。同時,,我們也希望不斷開展古籍修復及傳統(tǒng)技藝的傳播,讓更多優(yōu)秀典籍得到及時修復,、保護,、傳承和利用?!焙沃\忠由衷地表示,。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 超
□本版圖片均由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quán)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zhuǎn)載稿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