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的牛耕文化
中國自古以農業(yè)立國,,牛在農耕時代是非常寶貴的社會財富,。甘肅慶陽是農耕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周先祖不窋曾在這里教民稼穡,,開啟了農耕文明的先河,,積淀了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也傳承了許多以牛為標,,化牛入性的牛耕文化習俗,。
在慶陽傳統(tǒng)文化中,牛是吉祥,、豐收與財富的象征,特別是在農耕時代,,牛以其氣力和血肉之軀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被尊為五谷之神,人們遂稱牛為“仁畜”,,甚至譽為“金?!薄吧衽!?。在刀耕火種的年代,,牛是農人最得力的助手,慶陽人在飼養(yǎng)牛,、使用牛的同時,,也愛惜牛、敬重牛,。當?shù)睾茉缇陀校骸凹矣信?,是個寶;家有牛,,不用愁”一說,,農民甚至把“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舊時,,每年正月初一一大早,,慶陽人把牛從圈里拉出,精心打扮一番,,在牛頭上系上紅綾或大紅花,,在鼻孔里插兩支花炮,點燃花炮,,牛如勁箭離弦,,沖出院門,奔向田野,。一時間,,百牛競雄,百牛爭春,,一冬的暮氣甩得干干凈凈,。俗稱“出新牛”,,也叫“出醒?!薄,!俺鲂屡,!敝螅笕诵『⒈闳ペs廟會,,求福求祥,。正午時分,主人給牛的轡頭上綁著紅綢布,,插上黃表,,拉到戶外打碾場里,用毛刷把牛毛刷得整整齊齊,,再面對正南方向,,焚香燃表,點放爆竹,,然后面對牛三叩首,,嘴里念叨“黃牛在上,神靈保佑,,六畜興旺,,膘肥體壯”,謂之“出行”牛,,一是向外人展示自家的畜力,,感謝牛為一家人做出的貢獻;二是祈禱耕牛平安健壯,不染疫病,,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正月初五相傳是漢族的牛生日,,這天,,各家各戶門上貼著用黃紙剪成的青牛圖案,把牛欄徹底打掃干凈,,將牛牽到戶外全身沐浴,,并用艾葉水加少許黃酒灑牛身,以除虱,、壓驚,、定魂。當天,,人們對牛十分優(yōu)待,,不讓牛干活,不鞭打它,,更禁止宰殺,,還專門為牛煮“五谷粥”,酬其耕作之勞,,以示禮敬,。
鞭春牛是慶陽最熱鬧的一種牛耕文化習俗。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古代是祭拜“芒神”,,讓其舉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來全年豐收,,宣告春耕播種大忙開始。后來,,人們用竹篾扎成牛狀,,以紙糊成,內裝花生,、核桃棗,,于立春之日,用鞭擊牛,,擊破之后,,人們爭食散出之果以慶賀春季之到來,也有內裝五谷的,,象征五谷豐登之意,。鞭春牛的活動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jīng)》后使其傳播更廣?,F(xiàn)在,,慶陽一些偏遠山村仍有類似的風俗,不過儀式慢慢趨于簡單化,。立春前,,人們用泥塑一“春牛”,,閑來爭相摸春牛,、鉆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祛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里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后人們爭相搶取打爛的牛土,,稱作“搶春”?;丶液髮⑴M林糜谂?、豬圈,涂抹在牛角,、灶膛,,傳說可以避免牛瘟、祛蚍蜉,。在正寧,、寧縣一代,遇廟會,,民間藝人還會制作許多小泥牛,,送給香客,謂之“送子”,,客人要給“送子”者以報酬,。其實這是一種變相兜售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有的地方立春這天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或剪紙,,俗稱“春牛圖”,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有些村鎮(zhèn)正月十五晚上舉辦“迎春會”,。常找個十多歲的少年化裝成一個官老爺,身穿紙宮服,,衣戴紙帽,,腳蹬紙靴,騎個小黃牛,,前往祭祀壇,,帶領百姓祈禱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沿途敲鑼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來。
牛對慶陽人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生產,、生活和文化習俗方面,,更體現(xiàn)在對中華民族內在精神的塑造上。人們相信牛有可以主宰人間禍福的力量,,牛能負得起聯(lián)絡親情的責任,,能擔得起消災求福的重托。于是,,牛的形象,,牛的性格,牛的精神狀態(tài)便成為民間剪紙,、雕塑,、繪畫、刺繡的對象,,還被用于祭祀,、慶賀、婚喪等各種禮儀場合,。慶陽的牛剪紙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表現(xiàn)牛耕地,、拉車的圖景,這些剪紙既反映了豐富多彩的農耕生活,,也寓意著廣大勞動人民吃苦耐勞,艱苦奮斗,,追逐美好生活的心愿,。民間慶賀親友新房落成、店鋪開業(yè)多贈送《金牛奮蹄》的雕塑和繪畫作品,,意喻生活美滿,、牛氣沖天。牛年出生的孩子,多取牛鈴,、牛娃,、蠻牛、黑牛等乳名,,并佩戴“神牛賜?!遍L命鎖,或“金牛送子”紅項圈,,意喻氣勢如牛,、“初生牛犢不怕虎”。另外,,在慶陽人心目中牛是具有靈性的動物,,可以通神,因此在舉行重大的祭祀活動上一般都要選用牛頭,,這樣才顯得莊重肅穆,。每逢農歷七月七、元宵節(jié)慶陽婦女在制作“巧娃娃”“看燈子”牛面塑時,,一般都要用朵花,、月牙紋來裝飾牛身,還在牛的后部描繪出代表太陽和生命的十字紋,,以表達牛所代表的精神和力量,。慶陽還有許多以牛命名的村名和地名,諸如:牛溝圈,、牛家灣,、牛家臺、牛家店,、牛頭溝,,犀牛湖、臥牛灣,、老牛鹼,、牛車墚、牛嘴坡,、牛家胡同等,。
如今,隨著農耕文明的不斷發(fā)展,,耕牛相對減少,,一些傳統(tǒng)的牛耕文化慢慢淡出了人們視野,許多富有象征,、寓意深刻的牛耕文化也逐漸成為人們記憶深處一種美好的回憶,。
□師正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