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峰:用減隔震技術筑起生命屏障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省隴南市的文縣,、武都等地損失巨大,。時年46歲的杜永峰作為省政府征集的17名第一批奔赴“前線”抗震的專家之一,先后到達成縣,、武都區(qū),、康縣、禮縣,、西和縣等地,,對政府辦公樓、醫(yī)院,、學校,、部隊營房等公共建筑進行現場應急評判,。之后又帶領團隊多次赴北川、綿陽,、隴南,、天水等地做現場震害調研。
蘭州理工大學防震減災研究所所長杜永峰教授,,在西部最早開展結構減震控制技術研究,,在我省承擔設計或技術指導推廣應用隔震建筑近500棟,使甘肅走到了全國隔震技術研究和應用的前列,。他曾先后獲評全國優(yōu)秀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師德標兵等多項國家級技術榮譽。2019年,,杜永峰喜獲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fā)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1982年,,不滿20周歲的杜永峰從甘肅工業(yè)大學(現為蘭州理工大學)畢業(yè)。在那個“科班出身”技術員少之又少的年代,,初出茅廬的他做了一家施工單位的技術員,,很快發(fā)現了施工中諸如“鋼筋錨固長度不夠”等問題,引來了一些質疑,,但老技術員在查看了施工規(guī)范后證明杜永峰所言皆中,,他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在實踐中,,杜永峰卻越來越感覺到書本所學難以應對施工現場出現的千變萬化的狀況,,遂于1986年再度考入甘肅工業(yè)大學讀研,3年后留校任教,、做科研,。后來,杜永峰又在大連理工大學攻讀了博士學位,。
“不能關在房中研究抗震,,現實中建筑結構在受力時如何表現,特別是地震中的表現,,是珍貴的案例,!”地震發(fā)生,再危險的地方都得自己前往現場,,否則錯過了研究機會,,所做的研究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杜永峰把抗震救災現場資料轉化為教學資源,在西部最早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開設《結構減震控制基本理論》等特色課程,。
一次次震后,,避讓過救援黃金72小時,仍有余震連連,,杜永峰已帶領團隊前往現場考察,。特別是在汶川震后,第三天杜永峰已到達現場,。作為長期從事結構抗震和隔震減震研究的專家,,汶川、蘆山,、岷縣,、魯甸和夏河等地震發(fā)生后,杜永峰都是第一時間赴災區(qū)開展災情調查的應急評估專家,,為當地政府抗震救災工作提供科學決策服務,并為隔震減震新技術應用提供技術援助,。
1989年之后,,杜永峰還涉足了新的研究方向——隔震,他帶領團隊完成了世界首例-50℃的橡膠隔震支座力學性能實驗,。他多年來堅持為西部省區(qū)開展隔震專項技術公益培訓,,也為全國超長復雜隔震結構開展技術服務。這源自杜永峰2011年承擔的一項國家項目,,主要研究機場,、高鐵站等超長結構的隔震。有了長年的技術積累,,當2020年西部一個大型機場遇到溫度應力問題找到杜永峰后,,他所提出的趨勢預測和解決問題的方案被工程現場實踐所證實。
杜永峰開創(chuàng)了結構隨機屈曲理論研究的新方向,,帶領的團隊連續(xù)獲得2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他主持了其中的6項。同時,,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5項,,指導的團隊成員另獲3項三等獎,。他在各種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fā)表論文350余篇,其中80余篇被SCI,、EI收錄,,正式出版專著和教材6部。由他承擔主講的雙語課《結構優(yōu)化設計》堅持了23年,,《地震工程學》獲評教育部研究生重點學位課,,負責的兩門課程獲評省級精品課,,并獲包括多項一等獎在內的省級教學成果獎。
目前,,依托蘭州理工大學防震減災研究所成立了西部減隔震行業(yè)技術中心,、土木工程減震隔震技術研發(fā)甘肅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學科平臺。在這里,,團結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為西部減隔震事業(yè)服務。而杜永峰的團隊技術服務延伸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承接的“酒鋼集團牙買加Alpart廠區(qū)生產線及附屬設施檢測評估”項目是蘭州理工大學近20年來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何燕 文/圖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