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丨探訪絲綢之路上的第一座黃河石窟——炳靈寺石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二“河水”條記曰:“河峽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里,,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書五笥,。”
這里記載的,,正是位于甘肅境內黃河上游永靖縣積石山大寺溝的炳靈寺石窟,。
從公元400年前開始至清朝時期,炳靈寺崖壁上開窟造像的活動從未停止,,成為“中國石窟百科全書”,。歷經1600年風霜雨雪,歷朝歷代的歷史記憶,、人民的智慧,、民族的情感全都濃縮在一個個洞窟、佛像與壁畫里,。
10月15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甘肅省委網信辦,、甘肅省文物局主辦,,中國甘肅網、快手甘肅承辦的“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網上主題活動來到炳靈寺石窟,,來自中央及省市縣各級網絡媒體記者,、商業(yè)平臺編輯、網絡名人等組成的采訪團走近洞窟群與守護者,,近距離感知石窟藝術,、全方位了解文化遺產保護,續(xù)寫甘肅石窟故事,。
永靖縣,,自古以來就是羌、氐,、吐谷渾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又是絲綢之路從中原進入河西走廊的必經之地,唐蕃古道,、羌中道等多條古道路在這里交織,,黃河、大夏河,、洮河等多條河流匯集在附近,,便利的交通促進了中西各民族文化在此傳承、交流,、發(fā)展,,形成了多元化的石窟藝術。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賀延軍介紹,,公元四世紀,,在西秦佛教信仰的影響下,,佛教在炳靈寺勃興,炳靈寺石窟第169窟就是這一時期營建的,??邇鹊脑煜瘛⒈诋嬚宫F(xiàn)出了佛教初傳至漢地時中國石窟的面貌特征,。
特別是窟內北壁上的“建弘元年”(公元420年)題記,,是迄今中國佛教石窟中發(fā)現(xiàn)最早的紀年題記,其造像,、壁畫也因此成為中國早期石窟分期斷代的標尺,。后經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歷代不斷修建,,至十九世紀末,炳靈寺石窟逐漸發(fā)展成為了具有漢藏風格的石窟群,。
期間,11世紀時,,西夏與宋交戰(zhàn),,西夏下令毀橋,絲綢之路改道,,顯赫一時的炳靈寺從此冷落下來,。15世紀,藏傳佛教進入炳靈寺,,到了清代的康乾時期,,藏傳佛教達到鼎盛,炳靈寺的佛教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復興時期,。
清朝末期,,由于戰(zhàn)亂,炳靈寺內的佛堂被毀,、建筑被燒,、大型洞窟被炸……一些精美的佛教石雕造像成了斷頭殘臂、身首異處,,寺院僧人紛紛逃離,,佛事活動被迫停止,,炳靈寺再度沉寂。
直至1951年,,馮國瑞來到炳靈寺石窟調研,,并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了《炳靈寺石窟勘察記》后,引起了國家和公眾的廣泛關注,。1952年,,中央文化部組織專家對炳靈寺石窟進行了第一次調查,至此國家開始對石窟開始實施有效保護管理,。
如今的炳靈寺石窟,,由下寺、洞溝,、上寺三個區(qū)域組成,,石窟集中分布在下寺區(qū)。現(xiàn)存窟龕216個,,造像815尊,,壁畫900平方米,佛塔56座,,館藏文物438件,。
2014年6月,炳靈寺石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歷經1600多年的滄桑發(fā)展,,炳靈寺賦予了珍貴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走進洞窟,,佛教初傳入漢地時的特征,印度犍陀羅和秣荼羅藝術風格,,“勁健挺拔,、高鼻深目”“秀骨清像、褒衣博帶”“曹衣出水,、豐滿圓潤”“奇異怪麗”等等,,這些耳熟能詳?shù)乃囆g形式均匯集于此。
然而,,由于紅沙巖質地較軟的特性,、地質災害的頻發(fā)、黃河水的侵蝕等原因,,炳靈寺石窟的保護工作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
從1955年成立炳靈寺石窟保護所,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炳靈寺石窟的保護工作以“守住”為主,,防止破壞,、防止被盜,是重點工作,。八十年代初到2000年前后,,隨著炳靈寺石窟守窟人員的增多、經費的增加,,保護工作從單一的“守”開始向保護和研究轉變,。
近20多年來,保護工作從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并重轉變,、從文物本體的保護向環(huán)境的保護和文物本體保護并重轉變,。換言之,不僅要保護好文物本體,,更要保護好它的環(huán)境,。
“近幾年,我們對山體和河道進行了加固,,開展了防護排查,,防止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石窟造成損害,?!辟R延軍說,同時,,對石窟進行了調查研究,,擬定了具體的保護方案,特別是對鹽堿等進行了科學的治理,,保護工作已經走向科學化,、科技化。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亢兆寧 程健
責任編輯:黃璐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